【辽宁卷】辽宁省金太阳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中\高二\辽宁省\2024-2025学年\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高二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材料二作者认为”分析有误,应是“邓小平认为”:另外“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 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表述不准确,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应是解放思想,敢于独立思考,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2.D(“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曲解文意,从原文“同样,对于国内问题,邓 小平也十分注意根据新的条件提出新问题”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问题和国内问题一 样重视) 3.C(A项讲的是邓小平注重抓根本问题,普遍问题,B项讲的是邓小平善于抓关键问题,D项讲 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是从“问题”中产生的,这三项都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 识。C项说的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4.①“应当”通常表示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一般性的要求。如“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中“应当”明 确指出以前没有把学习搞好。“必须”属于义务性的规范,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意味着某种 行为或条件是强制性的。如“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中“必须”表明了全党没有 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规定。②作为指导性讲话,使用“应当” “必须”等态度旗帜鲜明的词语,有助于听众把握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一‘允许看” 做法体现了解放思想,注意新的时代条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面对有的地方对农村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观望态度,不设“禁区”,而是“允许看”。②“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 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体现了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任 何重大的改革举措都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证明其正确性,中央的做法既尊重了人们的认识过 程,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分析有误,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 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7.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分析有误,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 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8.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 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 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①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 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 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 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 更能吸引读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DH[(原文标点)上不从,卒以赐禹。根由是害禹宠,数毁恶之。] 11.B(“不语怪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越人语天姥”的“语”都是“谈论”的意思,词性是动 词。两句中的“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12.C(“出于公心认为王氏未专权”分析错误。根据文中“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 平,恐为所怨”的信息可知,张禹是站在私心的立场上来评论的) 13.(1)(皇上)亲自用天象变异的事请教张禹,顺便将史民上书谈到的王氏事情说给张禹听。 (关键点“因”“示”和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1分) (2)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让他侍奉君王,如果他们害怕失去官位,就会无所不为。(关键点“事” “苟”“亡”各1分,大意1分) 14.①辛庆忌以死相争,让皇上怒色消除,免了朱云的死罪。(1分)②皇上内心被朱云的正直感 动,从皇上最后称朱云为直臣即可看出。(2分) 【参考译文】 安昌侯张禹请求皇上把平陵肥牛亭那片土地赐给他,曲阳侯王根表示反对,认为这片地在 平陵墓园寝庙附近,应另换一块地吗给他。皇上不听,最终把那块地吗给了张禹。王根因此对 张禹的得宠十分妒恨,多次在皇上面前诋毁张禹。(但是)皇上却越发尊放厚待张禹,张禹每次 患病,皇上都打听他的饮食休息情况,甚至坐车亲自到张禹家问候,亲自在病床前会见张禹,张 禹叩头谢思。张禹的幼子没有官职,张高频频用眼看那个孩子,皇上就在张禹床前封他为黄门 部。张禹虽然在家居住,但以“特进”的身份当天子的老师,国家每有大事,皇上一定与他磋商后 才决定。 当时吏民中有很多人上书,谈论突异的出现,讽刺指摘王氏专权招致灾异。皇上于是坐车 来到张禹的宅郎,屏退左右,(皇上)亲自用天象变异的事请教张禹,顺便将吏民上书所谈到的王 氏事情说给张禹听。张禹清楚自己已年老,子孙太弱,又与曲阳侯王根不和,恐怕被王氏怨恨, 就对皇上说:“《春秋》上记载的日食、地震,或者因为诸侯互相政杀,或者因为夷狄进犯中原。上 天降下灾害变异,含意十分深远,难以明见。因此圣人很少谈论天命,也不说有关神怪的事。性 命与天道,连子贡之辈也未能听到孔子谈论,更何况那些见识肤浅鄙陋的儒生所说的话。陛下 应该使政治修明,用善来应对上天的警戒,与臣下一同多行善举,这才是儒家经义的本意。那些 新学小生,胡言乱语,误人不浅,不要相信和任用他们,一切只按儒学经术来判断!”皇上一向信 任爱戴张禹,因此不再怀疑王氏。 曾做过槐里县令的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在公狮面前,朱云对皇上说:“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 匡扶主上,下不能有益于人民,都是些白占着官位领取俸禄而不干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见 识浅陋的人不可让他待奉君王,如果他们害怕失去官位,就会无所不为'!我请求陛下赐给我尚 方斩马剑,斩断一个佞臣的头颅,以警告其他人!”成帝问:“谁是佞臣?”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 禹!”成帝大怒,说:“小小官员,位居下层,竟敢诽谤国家重臣,公然在朝廷之上侮辱帝师,处以死 罪,决不宽怒!”御史将朱云速下。朱云紧紧抓住宫殿栏杆,栏杆被他拉断。他大呼说:“我能够 追随龙逢、比干游于地下,心满意足了!却不知圣明的王朝将会有什么下场!”御史抉持着朱云 押下殿去。当时左将军辛庆忌解下印信较带,伏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一向以狂放耿直闻名 于世,假使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宽容他。我敢以死请求陛 下!”辛庆忌叩头流血,皇上怒意稍解,杀朱云之事遂作罢。后来,当要修理宫殿栏杆时,成帝说: “不要变动,就原样补合一下,我要用它来表彰直臣!” 15.D(“远近结合”有误,全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远景) 16,①诗歌前三联描写庐山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暗示诗人因事被贬, 却获皇帝恩遇的历程,说明诗人才德得到朝廷认可。②尾联瀑布与天空连成一体,境界宏 阔,展现了诗人胸襟开阔、踌躇满志的状态。(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7.(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A绵延不断B安身立命C潜移默化(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 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②句语序不当,修改为“不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会迷失方向”:⑥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但 是”修改为“因此”。(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只正确指出但修改不正确的不得分)】 20.①却奈何不了芦花②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③芦花未被浮尘所染(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 可,字数不符的情扣分) 21.①句中“芦花”为本体,“棉花糖”为喻体,比喻词为“像”。②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不仅鲜活、生 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感受、理解,而且写出了芦花蓬松、美丽、赏心悦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三株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A(A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C项表示特殊 含义。D项表示反讽) 23.【写作提示】 材料讨论的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的话题,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到底哪种说法更有道理?需要辨证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创新程度是影响因素。在大家都一 筹莫展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情况下提出问题,都需要顶尖的能力,都很 重要。其次要明确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其实是相辅相成、循环递进的关系。提出问题是解 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归宿。解决旧问题后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 此时提出新问题又是解决旧问题的衍生,解决旧问题又是提出新问题的基础。正是在这循 环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事物得以逐步完善,人的能力得到不断精进。 立意角度:①大多数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看到问 题相对容易,但是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将建设性意见最终转化为期待的结果,却需要付 出艰辛的努力。②以前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机械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