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太阳质检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次联考(25-233C)(12.18-12.19),高中\高三\河北省\2024-2025学年上\语文三零论坛(30论坛)用百度云盘、腾讯云盘分享的原卷版、解析版及答案,在云盘中的课件资料可在线阅读及保存到自己的云盘,此电子版课件永久免费阅读及下载。
2024一2025学年高三(上)质检联盟第三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充分说明华夏各部落之间在融合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武力征伐方式”说法错误,原文为“尽 管部落或氏族在融合过程中有着程度不等的武力征服成分”,这表明“武力征伐”还是有的) 2.C(“以动物的活动和农作物的生长为依据来设定日历或节气”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人们便 以某些鸟、蛇、鱼和鹿等动物的活动为依据来设定日历或节气”) 3.A(“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发展使所有人获益”说法错误,应是“自己和别人一起发展”) 4.①一些特定的动物因具有“物候”特征而被赋予神性,成为华夏大地上某个部落的图腾:②华 夏各部落在融合过程中为了提高部落联盟的稳定性或降低融合成本,兼收并蓄各个部落图 腾,最终形成了龙图腾。(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中国传统智慧蕴含的和平、平等、自愿和秩序的基因为世界秩序与全球发展提供了借鉴:② 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构想与中国传统智慧一脉相承,是世界秩 序与全球发展的有力构成。(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6.B(“新都的景色没有任何变化”理解错误,根据文中“六年中治园者的努力竞将原是一片荒山 芜田的废地,培植得琼花相对,玉树争妍,到处皆春的乐园了”“可谓尽人工之美了”可知,新都 的景色有变化,只是旧名胜依然如故)》 7.C(“完全是因为旧名胜经过六年的时间流逝依旧萧瑟”理解错误,根据文中“在这悠悠时间中 的六段节奏里,我及我的民族受到了再无以复加的创伤,且无以自解的耻辱”等内容可知,更 有为时局的伤悲) 8.①以对新名胜犹如沙漠上的绿洲对于骆驼队一样的新鲜可爱的极佳印象,写出了作者从哀痛 绝望中崛起,对未来满怀希望的情绪变化,与前面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②引出下文对陵园 和谭墓的优点以及从这些新名胜建筑所感受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的叙述。(每点2分,其他 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系家事、国事于一身,情思潮涌。文中巧妙地把新都古迹的荒芜枯菱状态与民族之辱、国家 之痛联结起来,情感哀伤:再由陵园和谭基之美想到社会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视角独特,思 考理性,情感深沉。②在议论中夹杂抒情,有一股强烈的理性力量和深厚情感激荡着读者的 心扉。如“你这种只有躯壳而不顾精神生活的存在,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没面子”等句对新都政 府人员的不作为进行了抨击,表达出作者的痛心疾首。③用饱含深情的词语或句式来表达情 感。如文中以“低头”“痛哭”“疾恨”“深郁沉愁”“悲哀过度”等词和双重否定“不能不”的排比 句来表达深切的情感,再如结尾以一连串发问表达出作者的愤慨,情感激动,犀利尖锐。(每 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始觉其诈。即分舟师千余向龙江,先遣万人登岸立栅,势甚锐。] 11.D(D项,词义不同:“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的“度”词义为“量、衡量”,与文中“度” 的词义不同。A项,解说正确。B项,词义不同:“易以铁石”中的“易”词义为“改变、更换”, “平易近人”中的“易”词义为“平和”。C项,词义不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偃”词义为 “俯”,“偃仰”词义为“安居、休息”,与文中“偃”的词义不同) 12.C(“陈友谅对此将信将疑”不合文意,根据原文“友谅果信之,甚喜”可知,陈友谅对看门人说 愿做内应是相信的,没有怀疑) 13.(1)(在)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用兵制胜 (的奥秘),是不可能事先传授的。(“攻其无备”“先传”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攻其无 备,状语后置句;先传,事先传授) (2)如果先打败陈友谅,那东面的敌寇(张上诚)便会吓破胆了,你能快点让陈友谅来吗? (“破”“胆落”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破,打败:胆落,吓破胆) 14.①主要运用了“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的方法。(1分)②朱元璋让康茂才用诈降的方法引诱 陈友谅进入埋伏圈:(2分)③等到大雨时朱元璋让各路人马拔取陈友谅营前的栅栏,陈友谅 指挥军队前来争夺,乱中雨停,朱元璋趁势全面出击,打败了陈友凉。(2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的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兵打仗讲究诡谲之术,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欺骗麻痹敌人。所以,能征善战,要向敌人装作 软弱无能:本要用兵,却装作不准备打仗:准备攻打近处,要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准备攻 打远处,相反却装作要攻击近处。敌人贪利,就利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强, 就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敌人容易冲动,就要设法挑衅他,让敌方失去理智。对 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想方设法骄纵他,让敌方失去警惕: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去骚扰他,搞得 敌方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设法去离间他,分化瓦解敌人,(在)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攻 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用兵制胜(的奥秘),是不可能事先传授的。 材料二: 陈友凉攻陷太平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派人釣张士减一起进攻建康。有人动朱元璋亲自率 领军队迎击陈友凉,朱元璋说:“敌人如果知道我出来,会用一小支部队应付我,而大军顺流直奔 建康,半天就可以到达,我的步兵骑兵急忙赶回,绝上百里地,再迎战敌人,那是兵法忌讳的。”于 是召见康茂才,对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二人联合,祸害一定很大,如果先打收陈友谅,那东面的 敌寇(张士诚)便会吓破胆了,你能快点让陈友谅来吗?”康茂才说:“家里有个年老的看门人,过 去曾在陈友凉手下做事,叫他前去,一定能取得信任。”便叫希门人带着书信,乘小船直接到陈友 凉的“汉军”中,说是愿做内应。陈友谅采然相信,很高兴,问起康茂才,说:“现在他在哪里?”回 答说:“现在守江东桥。”又问:“桥怎么样?”回答说:“是木桥。”陈友谅赏了看门人一顿饭后,叫他 回去,叮摇他说:“我马上就到,到时候城‘老康’作为信号。”看门人回来报告,朱元璋说:“这下中 我的图套了。”便叫人撒去木桥,换上铁石,一夜筑成。派冯胜、常遇春领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 侧,徐达等人的军队布置在南门外,杨景驻兵在大胜港,张德胜、朱虎领水军到龙江关外,朱元璋 统率大军于卢龙山,命令拿旗的兵士收起黄旗藏在山的右边,收起红旗髖在山的左边,告诚说: “敌人来,举红旗;听到鼓声,举黄旗,伏兵一齐出来。”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陈友谅采然领着水军 东下,到达大胜港,水路狭窄,過到杨璟的军队,便退出长江,直接用船去冲江东桥,看见桥都是 铁石(筑成的),很是惊疑,连声呼喊“老康”,却没有人答应,陈友谅开始觉察其中有诈。当即派 水军一千多条船驶向龙江,先派出一万人上岸并且树立橱栏,气势很猛。当时正是大热天,朱元 璋估计天一定下雨,命令军队先吃饭,当时天没有云,忽然从西北方向起风,下起了大雨。这时, 红旗起,各路人马争先去拔栅栏。陈友諒指挥军队前来争夺,战斗刚开始,正好雨停了。朱元 璋下令击鼓,鼓声大震,黄旗举起,伏兵一齐出击,徐达的兵也赶到,水军都集中起来,里外夹攻, 陈友谅军队大败。朱元璋乘胜追击,终于收复了太平。 15.A(前两句并非想象友人韩注的境况,而是写诗人自己当下的境遇) 16.示例一:赞同“吾”指杜甫。理由:①此句意为“国家的成败哪里是我敢置缘的,看到污浊之景 “我”深感厌恶,只能以闻取枫香来掩盖浊臭之气”,是杜甫因对社会现状不满而产生的愤懑 之语。②此时诗人因身老多病而无力施展才华抱负,“吾岂敢”也包含了一种对国事无能为 力的感伤之情。③本诗以张良有才华却追随赤松子隐居的典故来写韩注,实则以韩注自喻, 表达一种个人命运随政治而跌宕的无奈心境。(每点3分,能分析两点理由即可,能结合诗 歌内容分析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赞同“吾”指韩注。理由:①此句中“腥腐”喻指浊臭不堪的社会,枫香喻持操隐居。 承接诗歌前面对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的朝廷现状的描写,又符合韩注当下隐居的事实。 ②这两句交代了韩注隐居的理由,表达了韩注对国家局势的担优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却无奈 的心情。③为下文杜甫表达希望韩注能重新出仕的想法做铺垫。(每点3分,能分析两,点理 由即可,能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且言之有理即可) 17.(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示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答对一空 给1分,有错字,漏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给分 18.原句采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1分)生动地说明了妈蚁在搬家中遇到的困难,哪怕是一点 小障碍,在蚂蚁的世界也是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2分)(意思答对即可)】 19.示例:①这些小小的探险家拥有惊人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②它们携带若高于自身重量岩 干倍的物品,③组成一个长长的队列,①利用信息素相互沟通来共同克服障碍。(改成两个 语句2分,三个或以上3分,语句通顺1分) 20.甲: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乙:对它们却是充满艰辛的跋涉(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亦可给分) 21.在妈蚁的世界中,搬家不仅是成年工蚁应尽的职责,也是小蚂蚁成长道路上的一门重要课 程。(每处2分,“必须应尽”语意重复,“一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课程”语序不当,其他修改方 法符合要求亦可给分) 22.C(文中“要”意思是“需要”。A项,表示估计,用于比较。B项,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 已所有。C项,需要。D项,即将来临。A、B、D三项与文段中的“要”意义不相同) 23.【写作提示】 材料讲述了黄庭坚与苏轼对对方书法的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他人 的批评是成长路上的“指南针”,能引导我们发现自身不足,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从而在完善 自我的道路上前行。面对批评时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境界,能够冷静分析并接纳 批评的人更具人格魅力,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既要认识到善意批评对我们的积极 意义,又要学会辨别恶意批评并避免被其伤害。我们应在纷繁的评价中保持清醒,合理利用
样本阅读结束,请到下载地址中:阅读全文及下载